在当代玻璃艺术逐渐兴盛的同时,古琉璃收藏亦在不断发展之中。中国琉璃网创始人牧之是圈内知名的琉璃鉴赏、收藏家,对于国内的古琉璃收藏情况,他总结为:刚刚起步,方兴未艾。
之所以说刚刚起步,是因为相比玉器、贵金属等类别,国内古琉璃还是一个较为小众的收藏领域。流通市场上少见专门的古琉璃专场,往往与其他古玩杂拍;国内专门从事古琉璃研究的藏家和鉴别师也不多。反而是日本、美国、以及中国台湾等地,对中国古琉璃的研究更为深入和系统,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述文章。方兴未艾则指其艺术和市场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掘,发展前景广阔。 牧之本人从事古琉璃收藏的时间也不长。2005年前后,他筹建中国琉璃网时,考虑更多的也是当代琉璃。直到网站上线之后,陆续有藏家咨询古琉璃的收藏状况,牧之才开始较为系统地学习和收藏古琉璃。由于是国画专业出身,对古代工艺美术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,牧之很快成为圈内的专家级人物。
从事古琉璃收藏,首先要厘清古今对琉璃的不同定义。今天所说的琉璃,是指人造高铅水晶玻璃;而在中国古代,最初并没有玻璃的称呼,琉璃指的就是玻璃。直到宋朝,才出现了“玻黎”这一称呼。到了明、清之后,为了与琉璃瓦(铅釉陶瓷)相区分,玻璃才逐渐取代琉璃成为一类器物的通称,因此北京才有琉璃厂、玻璃厂的区分。
中国制造琉璃的历史源远流长,在出土的西周文物中已经有原始的玻璃管珠。到了战国至汉代,工匠对炉温的把控已趋稳定,琉璃的质量得到保证。而在造型艺术上,秉承当时的社会风气,这一时期的琉璃制作严谨、端庄大方。牧之认为,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角度,这都是中国琉璃的时期。
遗憾的是,由于琉璃在中国并非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,传统的琉璃制造工艺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。直到清朝,以西方吹制工艺制造的宫廷玻璃器皿,形成了中国古琉璃的第二个高峰。由于宫廷特色浓厚,因此这一时期的琉璃制品颇受收藏者的喜爱。加之其保存量大,成为琉璃拍卖的主要类别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